如何提高静脉穿刺ppt(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技巧)

ppt做多久 2025-07-26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本文目录一览:

怎样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1 准备工作充分

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满腔的热情、敏锐的观察力,保持良好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对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要了解,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

2 仔细、谨慎地选择血管

一般应先从远端开始选择血管,但对输注化疗药、含钾药物、脱水药、血液、脂肪乳等的患者,要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对消瘦、恶液质的患者,扎上止血带后,让患者反复握拳、松拳6次,能明显改善静脉充盈度,利于静脉穿刺;对长期输液的患者,选择血管时应耐心地听取患者的意见,患者对自己的血管情况较了解,如有的血管不通畅,不能行静脉穿刺。小儿头皮血管的选择,应注意头皮静脉、动脉的区别,直至选到自己有把握一针成功为止。

3 进针要准

选手背静脉时,嘱患者手握成空杯状,操作者左手握住患者的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绷紧皮肤,绷直血管,右手抓紧针柄,不能有丝毫颤动;选小儿头皮静脉时,嘱助手稳住患儿的头部、膝部,切忌患儿头部左右摇动、上下窜动,穿刺部位要准确,凝神屏气将针头准确地送入血管内。

4 固定要牢

对输液时间长、输化疗药、小儿输液、关节部位等固定胶布要多,必要时加用专用弹力带固定。

5 加强巡视

输上液体后,观察患者输液肢体是否放在舒适位置,同时防止肢体活动,以免针头刺破血管致液体外渗。另外护士应主动向患者说明所输药物名称、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全天液量、输液滴速等以满足其需要,不要因工作的疏忽大意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患者输液时,要把滴速过快或过慢的严重后果告诉患者,如过快会导致局部或全身不适、肺水肿等;输液过慢无法保证疗效、肢体疼痛、静脉炎等,必须严格根据病情、药物性质、患者年龄调节输液滴速,成人一般60~80滴/min,小儿40~60滴/min,特殊情况酌情调速,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输液服务。

浅谈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3-0282-02 1 增强工作责任心 在治疗时,不要为赶时间对患者的血管不做全面的了解而盲目穿刺,不能只顾本班不顾下班。输液完毕后,拔针时应用棉球压在穿刺进针处,以免造成皮下瘀血,影响下一次穿刺。 2 提高护士自身的素质 苦练穿刺技术,对穿刺原则和基本手法(轻、快、稳)要掌握,对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有计划,不要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造成血管壁多处穿孔而引起局部渗液、渗血,造成第二次穿刺困难。 3 充分了解血管的特点 不同疾病患者的血管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心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操作时应充分按压局部后,选择好血管后再行穿刺;对休克低血压患者,因微循环障碍,血管充盈不足,在穿刺时应选择较大血管,扎紧止血带后,拍打血管周围使其稍充盈后再进行穿刺;对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在穿刺时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这类患者血管硬化主要在大中血管,且回血较缓慢,不易固定,穿刺时应在静脉上方向下直接刺入,对特别短小不易固定手足小静脉者,可行逆行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4 对血管的个体差异要有充足的认识 如消瘦、老年及皮肤松弛者,血管动度大,弹性差,不易固定,穿刺静脉时可握住患者的手部,充分绷紧皮肤后,再行穿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深而不明显,但固定不易滑动,穿刺时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和力度。另外,对有出 血倾向者的老年人,恶病质者,由于血液成分改变,血管脆性加大,输液完毕后,应特别注意按压,按压时间不少于5min,以免造成皮下瘀血,影响下一次穿刺。对长期输液患者,最好是定人或选择素质高、技术过硬的护士,有计划地、合理地使用静脉,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的机率。同时,合理地选用输液用针头,根据不同年龄、血管的特性和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提高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作者单位:1 841015新疆尉犁县西尼尔镇医院 2 841000新疆库尔勒市医院外科(编辑 梅燕)(姚梅兰)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 心理因素

1.1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分散其注意力 对于静脉穿刺,病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情,使血管收缩,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在穿刺的同时,边操作边与病人交谈,关心其病情及生活,说明输液的重要性,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卫生宣教,言语诚恳,态度和蔼,设法稳定病人的紧张情绪,分散其注意力,提高痛阈值,从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1.2 操作者自身情绪的调整 护士的情绪不仅对病人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影响自身操作的水准发挥。护士情绪波动时,静脉穿刺成功率为78.2%,稳定时其成功率为81.4%。因此,护士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旦进入角色,应将一切烦恼置于脑后,调整好心态,保持稳定、乐观、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以应有的镇静、果断、审慎的心态进行操作,减少失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 选取合适的静脉

2.1 选取的一般原则 合适的静脉是穿刺成功的关键,选取时一般从远端开始,采用活动肢体、手指触摸、拍击、局部热敷的方法,使血管充盈扩张。穿刺时宜选取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同时应注意避开关节和静脉瓣。

2.2 对于血管不充盈的病人 对于血管不充盈的病人,先给病人扎紧止血带,再挂瓶排气后,松开止血带,片刻后,再次扎紧止血带,这样,血管很快就充盈起来。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局部涂扩血管药物,也有很好的效果。刘安琴等经过应用研究证实,局部涂2%的山莨菪碱后再穿刺,使局部皮下浅静脉迅速扩张,且经皮肤吸收好,无明显不良反应[1]。

2.3 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 对于此类病人,一定要有计划地使用血管,从远到近,先细后粗,从手到足,先难后易。并注意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发生后对选取静脉带来的困难。经研究,在静脉穿刺后将1%丁卡因棉片(3cm×3cm)外敷在穿刺点近心端的周围皮肤上,直至静脉输液结束后取下。或在静脉穿刺后,局部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0.5~1ml,浸润皮丘直径约1.5cm×1.5cm,这两种方法能有效地防止长期静滴引起药物性静脉炎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疼痛,保护血管[2]。

2.4 对于体质肥胖或水肿的病人 对于此类病人,可采用手指触摸,压迫和肉眼判断相结合的方法来选取静脉。对于水肿明显的患者,不主张用止血带,以防局部水肿加重。在血管走行处用手反复推压,将水肿组织间隙液体排向血管周围[3],此时血管即可明显暴露,在水肿未复原之前及时进行,往往可成功。

2.5 对于高龄或伴休克病人 此类病人皮肤松弛,中小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或肥胖,或常合并各种老年疾病,特别在休克情况下,末梢浅静脉管腔偏扁,内径相对变小,静脉空虚。刘芳莉[4]等临床实验证明,这时应首选前臂头静脉,并首选头皮针穿刺,因为穿刺前臂头静脉回血率高,用头皮针较套管针穿刺成功率高,达96%。

2.6 小儿静脉的选取 在选取小儿静脉时,首先要熟悉小儿动脉与静脉的区别,然后选择较易固定、易保暖的部位穿刺。头皮静脉最常用,其次为手背,如天气不冷,两足背大隐静脉也常用,对于皮肤较黑而且粗糙的患儿,头皮静脉很难找到,遇到此种情况,可轻轻挤压穿刺部位的左右两侧皮肤,使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呈放松状(略隆起),根据静脉走向,利用血管壁弹性,左右上下全方位使穿刺部位头皮血管有效充盈,血管痕道即显露。对于静脉条件太差的患儿,可选择4~4.5号针头做毛细血管穿刺,选择的毛细血管要直。

3 掌握各种静脉穿刺的方法

3.1 常用方法 结合现在临床普通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因其管道小、弹性差、穿刺过程中不易见回血等缺点,在穿刺时采用高调、低压、慢速进针的方法[5],能有效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高调即将调节器置于靠近茂菲氏管处。低压即排气后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的低处约距穿刺部位35~45cm处或挂于与穿刺部位水平处。慢速进针是指在穿刺时在血管侧下方快速刺入皮下,再缓慢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到梭形的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如何提高穿刺技术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本人在基层医院从事护理工作16年,近年来病人为了更好更快的疗效多选择输液。就如何熟练掌握穿刺要领,运用操作技巧,提高一针见血成功率,减少病人疼痛,谈谈个人的体会。体会如下:

1、正确评估患者和环境。评估患者是否配合治疗,首先热情接待,做好解释工作;环境是否清静、光线是否明亮等,减少无关人员在场。选择静脉时注意远离关节、骨突处,尽量避开皮肤瘢痕、丘疹等各种皮损部位。老年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小儿要注意区分动静脉,根据血管的外观和手指的触摸有无搏动进行区别。血管显示不清,根据血管分布和走向耐心细致地查找静脉。轻轻按摩局部皮肤,使血管充盈暴露。一般不主张拍打,尤其在扎好压脉带后,拍打局部皮肤可增加患者疼痛感。根据血管的粗细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器和针头。

2、持针柄两种手法: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捏住针柄上下两面;一为拇食二指分别执住针柄前后两缘。根据个人习惯选择,有人报道,前者穿刺成功率更高。

3、进针角度:对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40-45°角直接进皮进血管,可以减轻疼痛。腕部桡侧头静脉穿刺时注意角度要减小,以免刺到神经。因头静脉深面与桡神经伴行,如果穿刺角度太大,很容易伤到神经。临床上这种因穿刺静脉而损伤神经的例子屡见不鲜,引起发麻或触电样感觉。应立即退针后重注,不宜继续进针,甚至放开调节器输注药物,导致神经长久损害,遗留后遗症。血管不充盈者,先进皮后进血管,有落空感无回血时慎进针,视头皮针与软管连接处小气泡移动情况考虑。小气泡移动,证明已入血管;没有动,可轻轻挤捏软管,见回血沿血管走向推入少许。临床常见进血管过浅,斜面未全部置入导致液体渗漏,重新穿刺的情况。有报道[1],松拳比用力握拳对一针见血无比较性,但松拳可以减轻穿刺引起的疼痛。根据个人临床实践表明,松拳的成功率更高,痛感程度明显偏低。握拳时血管充盈度差,肌肉、皮肤紧张度增大,故而痛感增加,成功率偏低。老年人皮下脂肪薄,进针角度要减小;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也宜小,一般在15~20°左右,不超过30°。如额正中静脉,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颞静脉,针与皮肤呈20°角进针;头皮深静脉,针与皮肤呈30°角进针。老年人皮肤松弛,绷紧皮肤时注意上下左右的拉力,一般用综合力。向左右推开和向下拉,必要时助手帮忙绷紧皮肤。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务必将斜面全部放进血管。

4、固定方法:夏季因气温高,皮肤易出汗,影响胶布粘度。胶布粘度好的,宜固定两根横的,一根斜的,采用三角形最稳定的原理。胶布末端不要紧贴皮肤,以免增加拔针的难度,也可以减少疼痛。胶布粘度差的,也可以绑绷带式的粘一圈,能避免因胶布松脱导致针头移位。还可将软管用一条胶布粘在穿刺上方几厘米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用手固定针柄,用拇指固定针柄即可;患儿动得厉害的持软管固定针头。有些老年患者,为防止穿刺侧手部活动较多导致针头穿入皮下引起液体渗漏,可以用硬纸板(注射器包装盒和药盒都可)固定局部,效果较好。

5、拔针方法:在撕胶布的同时按压针柄,以免牵扯针头,引起疼痛。顺毛发的生长方向撕胶布,手背的汗毛由内向外生长。所以由内向外下方向撕可以减轻疼 痛。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完后,拔针后撕胶布时按照头发的生长方向撕,减少小儿的哭闹,拔针后将棉签棉花端折断,用短胶布横向粘好[3],再按压片刻,叮嘱回家后撕掉。避免长时间按压。

此外需注意:上班保持情绪饱满,操作时充满信心,一鼓作气、一气呵成。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