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怎样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都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尽职尽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职业精神及其一般特征
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来说,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精神。
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一,职业分工及由此决定的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以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其二,人们的职业活动方式及其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对职业精神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旦从事特定的职业,就直接承担着一定的职业责任,并同他所从事的职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对一定职业的整体利益的认识,促进其对于具体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可以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并进而升华为职业精神。其三,职业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以及职业内部的相互作用,强烈影响着人们的情趣、爱好以及性格和作风。其中包含着特定的精神涵养和精神情操,反映着从业者在职业品质和境界上的特殊性。可见,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
职业精神具有以下特征。在内容方面,它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就是说,职业精神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精神的要求,而是着重反映一定职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质。职业精神往往世代相传。在表达形式方面,职业精神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各种不同职业对于从业者的精神要求总是从本职业的活动及其交往的内容和方式出发,适应于本职业活动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因而,它不仅有原则性的要求,而且往往很具体、有可操作性。在调节范围上,职业精神主要调整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同一职业内部的关系,二是同一职业内部的人同其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和巩固体现职业精神的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该职业的要求,调整该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功效上,职业精神一方面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职业精神与社会精神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精神。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表现出来的。社会精神寓于职业精神之中,职业精神体现或包含着社会精神。职业精神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着从业者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所形成的品行,影响着主体的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职业精神,它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为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就是职业领域内社会主义精神的特殊要求。第二,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使职业利益同社会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各种职业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即为人民服务,并使之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第三,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精神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体内容不像旧的职业精神那样,可以自发产生,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通过有觉悟的职业成员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列宁在谈到培养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列宁选集》第1卷第267页因此,加强对从业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使之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本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分别从特定方面反映着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
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所提倡的职业理想,主张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放眼社会利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种职业理想,是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灵魂。一般说来,从业者对职业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这三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选择中都是必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因为,只有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分别从事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社会才能顺利地前进和发展。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包括从业者自身,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态度具有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揭示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的客观状况,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其中,与职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对职业态度有着特殊的影响。一个从业者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职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伦理学研究表明,先进生产者的职业态度指标最高。因此,改善职业态度对于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职业精神与素养如何培养和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1、主动思考总结。我们要在专业领域里主动思考“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不人云亦云、不照抄照搬,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与反思,结合具体情况,掌握专业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掌握的专业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勤奋工作,不断调整与创新,培养好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塑造到精通,并内化为习惯。
2、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千里马”一般具有卓越的学习能力,他们对各类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和敢于挑战新环境、新市场、新机会的勇气和决心。学习积极者能够将看似无关的信息有机联系,随时跳出本职工作或本行业自身,从其他工作或行业获得灵感,并有效应用自己的工作领域。
3、要有敬业精神,坚持不懈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任何工作能力的提升,技术的不断增强,都在于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越敬业的人,越懂得坚持的魅力,在职场中会愿意真正地扎根于工作中。
如何培养员工的职业精神
员工精神的培养是要员工明白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地去工作。根据中国培训网的内容,应该重视的是以下几个侧面:
一是勤奋。无论是创业的领导者还是追随者,在创业史中都扮演的是勤奋努力、不屈不挠的角色。在相对稳定的企业发展中,更是要用勤奋的精神激励自己和同仁。因为拥有勤奋精神,在工作中才会时刻努力、任劳任怨、用心思、想办法不断的提高工作水平。
二是忠诚。作为企业内的一员,忠诚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让企业的员工是企业为自己的企业,视工作为自己的本分,不会因为工作的困难而放弃企业,不会因为暂时的障碍而背离企业。
三是互助。但是有些企业的员工由于物质利益的原因而渐渐的放弃互助的精神。企业领导者要有意识的区培养大家的互助精神,让团结的气氛、共进的场面成为企业的平常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