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分享:姜树华老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做法
- 2、请问怎么看一本书然后做ppt? 我的暑假是利用假期读一本书,然后做ppt,请问怎么做,从什么方向去做?
- 3、如何制作推荐课外书ppt
- 4、读书笔记ppt怎么做
分享:姜树华老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做法
整本书阅读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计划与推进,要让整本书阅读课堂成为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引擎”与“动力”。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落实:
导读,要导阅读的“航向”。 导读的首要目的当然是激发阅读兴致,让学生拿起书来,开启阅读。但除了教师选择相关内容读给学生听,也可由学生推荐曾经读过的片段来读给大家听,还可由学生看到书名,提出最想听到的情节内容,做到有需求的听读。关于书籍的相关介绍,可以整理成一个“资料袋”,让学生“自取”获得,多一些自主权,无需程式化地逐一看过,尤其在有了一定阅读基础的中高年段,也可用相关影片片段、音画作品作为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媒介。
当然,只做到外在的激趣导读还是不够的,一本书会有它的创作背景、文体风格、语言风格等,在导读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有所感知,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得以体验。笔者曾就《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做过尝试:从“第一印象”“第一感觉”“第一体悟”三个角度入手,分别让学生从画家视角、作家文笔、慈善心肠三个方面感知。“画家视角”旨在让学生感知作家冯骥才遴选了有特点、有代表的题材对象;“作家文笔”旨在让学生感知冯骥才小说的“欧·亨利式”结尾以及“津味儿”言语风格;“慈善心肠”旨在让学生感知作家写作的群体对象,把笔触指向了社会底层,这是作家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悲悯情怀。这堂课尝试从“创作对象”“创作手法”“创作主旨”三个角度,引发学生的阅读冲动,使得整本书阅读有了教学指导的关照,从而走出了由简单好奇为支撑的浅表阅读。
助读,要助阅读的“沉潜”。 笔者认为,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整本书阅读本质上是可以精读的。精读“一本”,习得阅读的多方技能,从而有助实现“多本”阅读的目的。由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这本书”阅读就可以是多次的,读读,说说,再读读,再说说,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教者有计划地引导阅读交流,梳理阅读收获,总结阅读方法,提出阅读新目标。一般情形下,阅读推进由2-3节课构成,阅读方能不断渐进深入。《西游记》是五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不妨聚焦“成长”母题,尝试分别就“取经成员的蜕变”“取经成功的秘诀”“取经途中的感动”等话题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逐次安排专题助读讨论。以“取经途中的感动”为例,可以聚焦孙悟空的“三离三回”,探寻他离开的原因和返回的理由,感知孙悟空对师父唐僧的情感变化,进而聚焦孙悟空的“四次落泪”,探寻每次流泪背后的真正原因,感受不同寻常、与日俱增的师徒情。这些话题,学生们很乐意发表观点,且能结合文本内容阐发,从而不知不觉间走向了深度阅读。这般助读,带着挑战的刺激、高亢的兴致、研究的氛围,伴随着对话的展开走向了文本的深处、心灵的深处、阅读的深处 。
赏读,要赏阅读的“沸点”。 赏读,顾名思义就是对作品进行品鉴与欣赏。教学中,可结合内容主题、表达方式、阅读感悟,选择话题进行品赏。建议首先由学生提出“发现点”或“兴趣点”,结合执教者的设计方向选定品赏话题,也可由执教者提供相关“品赏点”,由学生自行设计丰富的展示方式,如朗诵、讲述、表演,甚至借助学生准备的海报、手抄报、PPT、读后感等材料,进行品赏交流。品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阅读“获得”得到展示,遇见“对话”,从而更好地完善阅读视角,形成整本书阅读的好习惯。《俗世奇人》经过导读、助读阶段,进入赏读阶段,让学生自主提出讨论话题。于是有人提议讨论“那个俗世”,也有提议应该讨论“一组奇人”,还有人提议应该讨论“绝活描写”……多个话题中,再斟酌哪个话题最值得讨论,于是聚焦到“奇”字,因为这个话题能包涵其他话题的应有之意。首先交流“奇”的角度:技艺之奇、经历之奇、想法之奇、性格之奇。比如,“华大夫不认人脸,只认人牙”“张大力身强力蛮,能举起青石大锁”这些是“技艺之奇”;“绝盗事件”“文混混刘道元活出殡”这些是“经历之奇”;“青云楼主为字画被不懂的外国人欣赏而沾沾自喜”“背头杨女生学男人剪发”这些是“想法之奇”;“好嘴杨巴凭借嘴皮子功夫便化险为夷”“义结小杨月楼的李金鳌义薄云天,认为钱再多经不住花而交情使不完”这些是“性格之奇”。课堂上,《俗世奇人》整本书不是被“翻烂了”,而是被“说透了”。教者顺着课堂高潮一推:给他们分别来段颁奖词——“最牛手艺”“最灵嘴巴”“最邪门道”“最讽点子”“最怪癖好”……一个个小人物在妙趣横生,甚至荒诞传奇的故事之下活了过来,讨论后,学生一起读——“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这堂课就这样一直“沸腾”到下课。想必这节课后,能在学生心底泛起涟漪的,绝不仅仅是津门的奇人轶事、市井的声色犬马,更会有对“传奇”一词深切的体悟与回味。这便是这节赏读课带给学生阅读思维上提升的深远意义。
审读,要审阅读的“向度”。 审读,这个提法并不多,笔者认为特有必要,这是涉及学生阅读中思辨习惯形成的重要环节或课型。任何人读一部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作品的主题,还是情节或内容,都会是有别于作者构思的读者构想。交流出来,就构成了对一部作品的多个角度的品读。审读环节与助读、赏读等没有冲突,而是一种补充,一种超越。在助读专题中,审读可以助推学生阅读探索的深度;在赏读专题中,审读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多维度品读的习惯。缺乏有意识地组织整本书阅读审读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阅读时曾有的一丝批判意识“一闪而过”,再难回来。也许你会说审读在低年级段不适宜吧?非也。整本书阅读绘本《猴子捞月》,执教者提出话题:“猴子一直被人嘲笑,大家认为呢?”于是充满童心与爱心的二年级小朋友们,纷纷发表看法谈猴子们身上有什么可吸取、可借鉴之处。执教者随之就“猴子捞月的行为怎么样”让大家发表看法。学生们乐此不疲,有的说“猴子利用自身长处倒挂在树上”“大家很快行动,因为这样子做也很方便”,有的说“猴子团队精神很强,值得点赞”,也有的说“这样做是很有危险的”,还有的说“办法再好,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因为井里根本就没有月亮”……一个话题,大家基于文本内容、生活经验和生活认知侃侃而谈。审辨阅读无论年段,无论文本,只要话题合适,多个角度的讨论场景就会出现。经过多次讨论,整本书的审读会让学生们逐渐明白:评论任何事项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观照,不是一元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方式,应该是多元的。
请问怎么看一本书然后做ppt? 我的暑假是利用假期读一本书,然后做ppt,请问怎么做,从什么方向去做?
您好 可以这个思路:
选择这本书的理由:一个引子:比如和人生有关
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谈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从 文学写作角度 思想感情角度 及 自我理解角度写
推荐给大家的理由
等等
如何制作推荐课外书ppt
; 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阅读可以增加人的内涵,扩大我们的见识和格局。在遇到你读过的好书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想要分享给别人的冲动呢。那么小编在这里就教大家如何用PPT来制作关于课外书推荐的PPT哦。
操作方法
01
首先我们打开电脑上的PPT,打开过后自动新建了一个PPT,然后我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图片作为PPT的背景。
02
然后我们在首张PPT上面放上你所推荐的书的封面图,为了方便别人观看,也可以将书名单独打出来,放在封面的旁边。
03
接下来的一张我们就要放上作者的简介,简介就是内容精简的介绍,字数不需要太多,100字左右便可。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在旁边附带上作者的照片哦。
04
下一涨就是描写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写的吊胃口一点,足以引起别人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
05
然后可以添加一些关于这本书的相关照片,增加别人对这本书的了解。
06
然后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你可以选一些你觉得书里面非常精彩的片段,添加到PPT里面,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可以吸引读者来阅读这本书。
07
分享完之后,你可以给大家谈谈你对这本书有着什么样的见解,你的阅读感受,推荐它的原因等,最后就制作一张感谢的PPT,感谢各位的观看啦。
08
注意:
1、每张PPT最好都附带一张图片,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容,同时不会让它显得很枯燥。
2、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字一定要简洁,逻辑要清晰。
读书笔记ppt怎么做
想要用PPT做读书笔记,先得认识到PPT是用来展示给别人看的,不是用来整理自己思路,或者是作为零碎思路的收集器。这问题得分两块答,一是怎么有效地读书,如何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昧地念过就是;二是怎么用PPT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第一块,知乎里已经有几个这样的问题了。说句大话,我觉得这些问题下的回答几乎完全没有帮助。
怎么能有效地提高读书的效率呢?
怎样有效地做读书笔记?
如何读书才能更有效地吸收其中的养分?
这是两年前我看到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博客里唯一保存的一篇转载的日志。里面写了很多读书的方法。
读思结合读书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把阅读和思索结合起来的方法就叫做读思结合读书法。具体说,有下述三个步骤:
(1)阅目录思考内容。读一本书,先浏览一下书的目录,记住篇章节标题。然后根据标题勾划出书的结构,想像出全书的内容,边读边与自己所设想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自己同该书作者的异同。
(2)正读反思。正读是指要正确地理解书的原义,实事求是,不拔高作者的思想,也不贬低作者的观点。反思就是提出同作者相反的观点、论据,进行相反的论证。在思维中和该书作者进行反复讨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决定取舍。这就会做到吸取作者观点而不迷信盲从,摒弃作者的观点则有根据,提出自己观点则有针对性。
(3)读完全书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同书中观点对照进行思考,或者折服深信不疑,或者提出质疑予以修正。
这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它适合于读科学理论书。许多科学家、思想家都采用此种读书法。例如,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就采用了此种读书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写出《问孔》、《刺孟》等文。
还有,
诵读法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法。宋代学者司马光非常强调这种读书法,他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寐时,咏其文,见其义,所得多矣。”
诵读法现在又称为朗读法,就是在读书时眼观其文,口读其声,耳听其音,脑思其义。可见,这是一种眼、口、耳、脑都动员起来的读书方法。
诵读法的优点是印象深刻,帮助理解,加深记忆。凡是用诵读法读过的书,在记忆中一般能保存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忘,受用无穷。司马光运用这种读书法,读书收益甚大。他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古代的著名史学家,写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是同他的这种读法分不开的。这种读书法的缺点是速度太慢,阅读量少。如果我们读二亿字的书都采用此法,那无论如何是读不完的。同时,这种方法对他人读书干扰太大,不宜于在阅览室内用。
诵读法的应用范围较窄,它最适用于诗词歌赋之类的文艺书和极其深奥的理论书。读其它的书,没有必要都应用诵读法。
对于终生使用的书,最好是运用诵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