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教师怎么用ppt备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作为幼儿教师,要想在教学舞台上获得小朋友的认可,仍需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以下为幼儿教师介绍一些实用的备课技巧。
1、备幼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幼儿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幼儿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成长的个体,备课前要对全体幼儿做充分的了解,注意他们的个别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般来说,幼儿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了解幼儿:
1.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
2.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认知过程和学习需要。
3.幼儿的已有经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温馨贴士:在备课时要避免教师本位主义的影响,把幼儿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关注他们的兴趣与需要,以促进其主动学习为宗旨。
2、备教师
(1)组织语言:幼儿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才能让幼儿透彻地理解、明确地操作,达成最高的活动效益。
(2)设计教态:幼儿教师上课时的姿态、表情、手势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使幼儿深刻领会所学的知识。
(3)进行试讲:活动前试讲主要是看看自己在一节活动的流程与备课是否合拍,看看一节活动的时间掌握得怎么样,以备在正式的活动中获得更佳的效果。可以利用早晨散步时间边走边讲,或者在临睡前默讲一遍。
(4)调节心情: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轻松的教学气氛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幼儿才会乐学、易学、好学。因此,幼儿教师不管有什么烦恼,在上课之前都要抛到脑后,用最佳的仪表和精神状态去备课,教学效果才会更佳。
3、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的基本载体。幼儿教师要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所教年龄班各领域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了解各领域之间的联系。
4、备活动
(1)制定目标: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活动的教育价值,确定好本次活动的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个别幼儿的需要。完整的目标内容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意三个领域。
举例:语言活动《没有牙齿的大老虎》目标:①理解故事中词语:××、××。②通过看图片,能够说出老虎没有了牙齿的原因。③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确定重点:对于有教材的活动内容,那么应分析出教材重点,教材重点一般指教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教学重点则需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这样说:教材重点必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仅指教材重点。
(3)确定难点:凡为大部分幼儿所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就是难点。难点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的抽象,幼儿难以理解,宜运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多举实例,多做演示,给幼儿以丰富的感性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另一方面难点来自于幼儿,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幼儿,由于以往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点也会各自不同。
(4)准备教具:教具是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吸引幼儿动手操作,动脑研究,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需要以各类教具为依托,引导幼儿在看看听听、摸摸玩玩中交流和操作,感受知识,学习技能。因此,教具在幼儿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设计教学法: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基础上,要落实“怎么教”、“怎么学”,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幼儿实际进行教学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学法”,并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以促使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教学方法应包括:
1、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2、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
3、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教学具的操作和使用等。
4、如何导入新授,复习巩固;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考,鼓励创新;
(6)备时间:对教学活动所需的时间做一个大概的估计,并设计出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比如在7的加法中第一个环节是用2分钟,学习7的加法导入环节1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分析算式、发现规律是5分钟等等,避免拖堂。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用好ppt
一、没有统一的标准,多以“有效展示”为准。
二、提高PPT编辑水平是心要的,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才可能出彩儿。
三、把握好与教材的结合度,和适宜的扩展度,是使用好PPT的关键。
祝你提高中获得快乐。
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1、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执行,依靠教师来发挥作用。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努力:
一方面,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传达的是一种先进的改革思想和指导理念,其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和自己更好的发展。这种改革是不断深入、持续发展的,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所以,对于改革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该消极逃避,而是应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事物,主动学习新理念、开拓新视野,敢于探索,积极创新,否则,迟早会被历史淘汰。
另一方面,要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感、情绪,对他们在改革中遭遇的困难要给予同情与理解,更要给予帮助与支持。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都感受到课程改革的压力,但不同区域、性别、学校类型、任职年限、任教学科以及进入课改不同时间段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感受和问题均不相同,其个人情感需求和专业发展诉求也有区别。所以,要提升教师的适应性,满足他们的要求,就需要差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等支持。如对教龄短的新教师,应给予能力和实践操作上的帮扶;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出新的目标进行激励;对课改热情不高的中老年教师不能歧视、放弃,而是应该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尊重他们的教学经验,理解他们的处境,激发他们改革的热情,既督促、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又要善于宽容等待。
2、首先,应加强课程、教材的适切性建设。当前教师对教材的适切性反响最为强烈。一是教材版本过多,但大多数教材在质上都是大同小异,甚至雷同重复,教材本身的个性化、特色和针对性却很不突出。所以,现在亟须严格教材准入教科书选用目录的门槛标准,真正将那些“经典的、精品”教材推荐给师生,加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使教材真正适合本地域的学生使用。其次,教师对综合课程尤其是理科综合课程的改革反响强烈,长期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认为自身对教材知识结构不适应,备课难,教课更难。所以,可以考虑放缓此门课程的改革步伐。再其次,就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开设现状,在不少的薄弱校和农村校,可谓差强人意。一方面缘于教师的课程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工作负担过重,无暇顾及。考虑到农村的特殊现状,对这两课的开设可不作硬性要求,待条件成熟后再定夺。